精英小说

精英小说>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 > 第 299 章 著历史之书(第1页)

第 299 章 著历史之书(第1页)

???汉武帝刘彻完全没有打算反省自身,只在想,卫青霍去病讲完了,接下来沈悠得讲谁了?结果下一刻揭露出的答案,嗯,司马迁?对他有意见?

对他有意见的人从来不在少数,刘彻挑眉的是,作为一个太史对他有意见,好吧,观沈悠所说的他,相对也没有怎么一味道他的不是。

杀人太多,在他一朝官员百姓都不好干什么的,有什么所谓。

谁莫不是认为他作为皇帝日子就好过?

哼,好过才怪!

别跟他说什么官不聊生,那就成了天大的笑话!

作为臣子若不能听从君王的安排,为君王分忧,刘彻因何不能换了他们?

【提起太史公司马迁,第一时间想到《史记》。《史记》开创此后华夏数千年史书新的记载方式-紀传,体。在《史记》之前,华夏的史书只有两类,一种是编年体,按年代来记载的书,如《春秋》。另一种是按国家来记载的国别体,如《国语》。《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史书。所谓纪传体,是按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后世史书都按《史记》的方式记载,由此可见《史记》影响之大。】

【接着大家又想到了什么?想到他忍辱负重也要完成这部旷世之作。如果说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的经历代表了汉武帝时期因为作为外戚得以一步登天,大显身手,从而扬名立万,流芳千古。司马迁所代表的是汉武帝时期并不算出众的官员,却又有自己的坚守,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饱受摧残的人生。】

【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苦,也有他们各自须得咬牙挺过的难关,对于司马迁来说,编写成一部史家巨作,是他父亲的遗愿,也是司马迁毕生所愿,为此,当司马迁被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定为诬罔罪名。本来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亏得那个时代“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腐刑什么的,宫刑!都知道是什么刑罚,正是因为知道,听说司马迁宁可选择如此刑罚也要活下来,嗯,不同的人想法都有些不一样了。

【司马迁的罪名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我细细道来。先从司马迁的家世开始说起,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或者汉武帝建元元年,为什么司马迁的出生有争议呢,主要是后世的人有不同的发现,由此达成并不统一的认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不细论。】

【据《汉书》有载,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全家因而得以免于徭役。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稍稍年长,司马迁才前往长安。】

【不过司马谈既修于史,也不希望儿子司马迁成为井底之蛙,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司马谈让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这也是为了将来司马迁能够编写出《史记》奠定基础。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山。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汨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上会稽,探禹穴。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上姑苏,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即今河南开封,才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怎么听着怎么让人豁然开朗。

?行而不辍提醒您《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历史直播]》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是啊,读书毕竟只是读书,倘若想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怎么可能是凭着读书就能达到的。

【在汉朝当时,回到司马谈身边的司马迁,蒙得父荫成为郎中。嗯,郎中是官职,不是我们通俗认为的郎中大夫哈。汉武帝元鼎六年,随汉武帝东行巡幸缑氏的司马迁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随后又抚定了邛、莋、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复命。所以,咱们太史公也并非只是会写书而已,也能为国出力。】

【汉武帝元封元年春天,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于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却因病留滞在周南,未能继续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毕竟封禅大典是古今一圣事,得以参与的人谁不引以为傲,明明近在咫尺,理所当然可以参与的人,却因为生病而不能参加,司马谈如何能不忧愤。好在奉使西南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总算司马迁没有像父亲一样错失如此盛典。可惜行到洛阳,司马迁却见到了命垂旦夕的父亲。】

额,有点突然。

谁能想到好好一个封禅大典,反而让人病情加重呢。

【临终前能再见到儿子,司马谈总算得到一丝安慰。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天下称颂周公,是说他能够歌颂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召的遗风,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刘的功业,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落,礼乐损坏,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

()的王道和礼乐。整理《诗》、《书》,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仍以此为法则。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君主、忠义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子虽然不聪敏,但是一定把父亲编撰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每一个史学家都有一种将历朝历代所经历的大事全都记载在案,流传,以承文明的决心,诚如司马谈所言,多年来战乱不休,天下书籍损及惨重,后人不知前人之事,岂能不引以为憾。司马谈将心中的遗憾交付到儿子司马迁的手里,盼着他做不到,做不好的事,儿子能够做到。想想太史公后面所受的刑罚,腐刑,即宫刑,若非心里念着著书以传后世,以令天下人知晓前人之事,他必然不会选择如此受人唾骂的方式活下来。】

沈悠论起此并不掩饰对司马迁甚至是一代一代的史家们的敬重。

多少太史公何尝不是肃然起敬!

说得不错,受了宫刑确实为世人所唾弃,可忍辱负重者难道不教是人敬重吗?

恰恰相反,同为记史之人,为免文化断层,文明流失,他们活着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世人能够知道先人之事,从中知是非,明大义。

如果说先前他们听着司马迁苟且偷生,心里有几分轻视,如今听清其中原由,谁能不敬佩。

死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活着,背负先人的厚望必要将书写好,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司马迁所在的时代,也算是一个“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汉武盛世,司马迁得以结识汇聚于长安的天下贤能之士。包括贾谊之孙贾嘉,公孙季功(或为公孙弘),樊哙之孙樊他广,平原君朱建之子,冯唐之子冯遂,田叔少子田仁,梁人壶遂,杜陵苏建等。这么些人里对司马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董仲舒与孔安国。】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讨论文学之时曾说过:“我听董生说:‘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而纵观《史记》可知董仲舒之公羊学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为:其一,公羊家颂扬汤武革命,主张以有道伐无道,成为《史记》反暴政的思想基础;其二,公羊家&ot;尊王攘夷&ot;,主张&ot;大一统&ot;的思想,成为《史记》贯串全书的主要观念;其三,公羊家崇让、尚耻之义是《史记》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